首页 >> 郑知明

最火电影为何而拍虽改变不了国家但能改变世界对蓝弘钦宜春鲍勃迪伦杜丽莎飞颖We

饭团娱乐网 2023-01-09 14:21:15

电影为何而拍?虽改变不了国家,但能改变世界对这个国家的注视

颁奖礼上,评委们把“最佳导演”颁给了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这是本届戛纳唯一的众望所归。

相比起明明场刊评分才1.4(满分4),却刷脸拿下评审团大奖的多兰和《只在世界尽头》,媒体们其实更想看到蒙吉和他的《毕业会考》拿到更高的荣誉——评审团大奖,甚李基灿至金棕榈。

我和大家一样,对蒙吉导演并不熟悉,对罗马尼亚这个国家了解也不多,只知道它属于东欧,临着黑海,占地面积和英国差不多,却透着一股“土而穷”的气息。

《毕业会考》一开场就印证了这些:低矮的小白楼,小区里四处堆放着沙堆、石块,穿得脏兮兮的孩子们,都是第三世界的味道。

罗密欧·阿尔迪亚一家人就住在这,他是一名医生,也算是小镇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可现在他没坐在办公室里喝咖啡,而是躲在路边的草丛里抹泪——因为她女儿被猥亵了,就在她高考前一天。

你有过操作实验机失误或不谨慎破坏了机器的经历吗?答:有他这一代的罗马尼郭凌霞亚人,怀着改变国家的理想从美国回来,发现什么都改变不了,于是盼着下一代能离开,不像他们一样被拘在小地方。

女儿已经拿到英国大学的offer,现在只要走个过场,高分通过毕业会考就行。可猥亵的事一出,女儿心里大乱,考试自然发挥失常。

为了让她离开,阿尔迪亚决定走后门。医生毕竟有些关系,最后校方答应只要女儿在卷上做好记号,老师就给打个高分,这事就算成了。

晚上睡觉前,阿尔迪亚嘱咐了女儿在试卷上做好标记。她满眼都是失望:“爸爸,你从前不是这么教我的。”

阿尔迪亚说,“等你去英国之后,一切就按我们教你那样,但罗马尼亚不一样,你不用懂,因为你马上要走了。”

我想我们这一代在中国长大的小孩,会对电影里的一切有别样的感受。故事讲了高考,讲了医患关系,讲了女主被强奸未遂路人们的冷漠,还讲了很多曾经发生、或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这大概是同为发展中国家的阵痛:老师教小孩子们正直,要做雷锋,孩子们长大了发现情况有点复杂,想让胸前的红领巾鲜艳一辈子,只有勇气不太够。

更绝望的是上一代人,他们已过中年,对自己是认命了,可孩子还有希望离开,这才会有阿尔迪亚不惜一切送女儿出国。

女儿的徐崎峰希望,只会让看电影的我们更感绝望:如果这一代人努力的根由,只是为了下一代人的逃离,那这该是个什么样国家?

(▼这个壁画的画风,是不是有几分熟悉?)

可惜这些中国正在经历的阵痛,却很少能在中国电影里看到,我们只能从罗马尼亚电影里找找影子。2001年,罗马尼亚电影人无情地割下第一刀,决心把这个国家真正的部分揭出来,方便对症下药,外媒把这次手术称为“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

“普优种下种子,波蓝波宇浇灌土地,蒙吉收获果实。”2000年,罗马尼亚电影工业跌入谷底——真是谷底,那年全国没造出一部电影,年轻电影人坐不住了。

2001年,34岁的克利斯提·普优拍了短片《无命钱》,被视为是新浪潮的前奏。2003年,罗马尼亚设立了国家电影基金,2004年,普优再次拍摄的短片《烟和咖啡》,拿下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短片,新浪潮拉开序幕。

短片很简陋,12分钟只有一幕:父子坐在餐厅里说话,说的就是爸爸丢了工作,儿子帮他找了个夜间保安的活儿干,对话氛围没有看上去那么温馨美好,儿子像是帝王,不耐烦的施舍着父亲。

2005年,普优的长篇电影《无医可靠》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拿下大奖,从此由他构建的长镜头、自然光、手持摄影和生活化的表演,成为了“罗马尼亚新浪潮”的标志。

电影讲述了一个老头看病难的故事。早上一起床,老头就觉得心口痛,打了救护车也没来——这天刚好出了大车祸,救护车都忙疯了。于是救护员陪他走遍四家医院,没人给他治,病越来越重,最后老头死在手术台上。

有趣的是,电影里没有人是坏人,医生竭尽全力抢救,救护员竭尽全力帮他,那最后老头的离世究竟是谁的过错?看看,这是不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

2006年,普优影响下,更多的新浪潮电影开始出现。柯内流·波蓝波宇凭借《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拿下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最佳长篇处女作)。

片名有点怪。布加勒斯还用于制造汽车的气缸盖、变速箱和活塞特是罗马尼亚首都,12点8分是独裁者齐奥塞斯库逃出总统府的时间,更准确点是1989年12月22日12点08分。

16年后,电视台老板德鲁斯库在纪念日邀请了两位嘉宾,一起探讨16年前那场民主革命有没有在这个小镇发生。其中一位说绝对有、他亲自参与过,无数观众打来,痛斥他是骗子,革命绝对没有发生。

一时间,疲于奔波的普通市民们,好像都较真了起来——每个人都没有忘记16年前的事,但事实如何电影最后也没给出答案。

2007年,克里斯蒂安·内梅斯库的《加州梦》获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大奖,而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则拿下戛纳60周年金棕榈大奖。你能想象,当年罗马尼亚电影有多么气势恢宏。

《四月三周两天》,又是一个怪名字。

电影讲的是关于堕胎的故事。1987年,罗马尼亚明令禁止堕胎,女大学生嘉碧塔意外怀孕,在闺蜜欧蒂莉亚的帮助下筹钱秘密堕胎,她们约好了医生,并决定在一家廉价小旅馆进行手术。

为帮助嘉碧塔,欧蒂莉亚不得不从了医生的威胁,跟他发生了关系。事后她不禁想:如果她意外怀孕,男友会是怎样的态度?

而这“四月三周两天”,正是嘉碧塔从怀孕到堕胎所经历的时间。

2010年,《想吹口哨我就吹》获得了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银熊奖。2012年,蒙吉的新片《山之外》提名戛纳主竞赛。2013年,导演卡林·皮特·内策尔的作品《孩童姿势》拿下第6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这又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故事。

巴布因飙车撞死了一个男孩,他的母亲动用一切力量来给儿子洗脱罪名,她甚至试图贿赂目击证人、死去孩子的父母。仔细想想,电影甚至还没有生活精彩,至少巴布没有停下车猖狂:“我妈是李刚。”

新浪潮,然后呢?拿了一大堆奖,能当做饭吃吗?当然不能,纵使有国际电影节的加冕,新浪潮电影的本土票房依然惨淡——当然,整个票房市场都很惨淡,2013年的金熊片《孩童姿势》已经算是大卖了,然而国内票房仍然不超过3%。

更可怕的是电影工业至今没有任何显著的提高,不管你是新浪潮大哥,还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小朋友,都要一年两次去参加罗马尼亚电影局的创投竞赛——不然,没钱拍片。

创投竞赛不确定性很大,每期总额能有多少,有多少项目能拿到钱,都不确定。而且拿到钱之后还得还,数据修约选用4舍5入否则10年后电影的版权就归国家所有了——从开始到现在,只有一部电影还清了,因为导演是拍广告的,挣了不少。

从2003年到现在已经13年,罗马尼亚电影人的处境似乎不曾改变。本土市场依旧糟糕,他们依旧筹不到钱来拍大片,情况并没有什么好转。只是爱拍电影的人,依然还是在拍——今年,普优和蒙吉都带着自己的新片来了。而且不管是普优的《雪山之家》还是蒙吉的《毕业会考》,场刊评分都相当靠前。

情况这么难,为什么还要继续创作呢?心里总还得有那么点执着吧,拍这些电影难、没票房、甚至本国人根本不在意,但至少外界看到了点东西,看到罗马尼亚人对自己的国家、历史是有话要说的。

跟中国一样,在罗马尼亚电影也改变不了国家,甚至没办法为导演带来更好的待遇,更多的拍摄机会和资金,它唯一改变的是世界对于这个国家的注视——就如同“新浪潮”这个名字,它其实并不被罗马尼亚电影人认同,而仅仅是来自媒体们的“慷慨相赠”。

至于到底什么是新浪潮,在2007年金马影展上,新浪潮成员孟鸠这样回答 :“其实我对它也没什么概念,我只是知道它刘日曦正在发生,并且我也身在其中。人们经常说,如果一个国家有一个好导演,那么就有一个作者,有两个的话,就有一个学派,有三个的话,就是一个浪潮了。”

2018年,罗马尼亚就要迎来国家统一100周年纪念。现在,请先让我们向罗马尼亚电影人致敬。

工作服装公司
手动弹簧扭转试验机(卧式)
WEW-1000KN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如何定做工作服
友情链接